历史脉络
清朝乾隆时代(1711-1799)的商人谢清高在其《海录》一书中提到布赖村的地理位置及当时淘金客的一些情况:“其地名双戈及牙喇顶等处皆产金。由吉兰丹埔头入内河。南行二日许。”
“吉兰丹的闽人多居埔头,从事贩卖货物及种植胡椒,粤人则多居山顶,从河里淘黄金。”这里提及的埔头是指吉兰丹河口或附近地带,而山顶则是指布赖。
《海录》也提到了南来华人向政府纳税的情况:“客人初到埔头,纳洋银一枚。居者岁又纳丁口银一枚。”又提到了前来淘金的华人想要回到中国前必须先向吉兰丹王进贡的情况:“居吉兰丹山顶淘金欲回中国者,至埔头必先见王,纳黄金一两,然后许。年老不复能营生者减半,若甲必丹知其贫而为之请则免。”
黄金吸引了华人漂洋过海
布赖村黄金的出产吸引了大批华人不辞劳苦漂洋过海而来。这些南来的华人唯一的愿望便是希望通过淘金业赚钱再带着这些钱财回到故乡。
相传林伯远公便是带领开荒布赖的其中一人,他的名字被记载在以口相传的水月宫祭文当中,是以在进行请神祭拜时也一同将这位开山先祖并列以示尊敬。林伯远公在布赖开荒过后并没有定居在布赖,而是去到离布赖村大约167公里处的丹那美拉并在那里去世。相传林伯远公去世时并无子孙或旁人帮忙埋葬,是一群蚂蚁为他的遗体堆起了野冢。后来一些后人得知后便前往探访林伯远公的墓,为他在当地建起了一间林伯远公庙来供奉他。
以口相传的历史
相传在260年前,布赖村已经聚集了许多南来淘金的华人。这些聚居在布赖村的华人根据故乡、血缘及各种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一起,渐渐在当地形成三个不同的势力。这三个势力包括了彭姓人、花姓人和长洛人。
彭姓人均是来自同一宗族的人群,是最具影响力的势力;花姓人是聚集各种姓氏的人群;长洛人则是由一群来自中国一个名叫长洛的地方的人们组织起来的。当时的长洛人和花姓人交好,同时也和彭姓人有联系。彭氏族人是当地有名的恶霸,最喜欢惹是生非、欺负弱小。当时彭氏族群的大家长是彭家大哥,名为彭武义(译音)。在彭武义的管制下,彭氏族人就算喜欢仗势欺人也有所节制。
彭武义在年纪渐老后便生出要回到中国的念头,临离开前欲到水月宫祭拜。当时的彭氏族人自诩为当地有身份的族群,他们要求水月宫在彭武义到来及离去时放响炮三声以示对彭氏身份的尊重。在响炮三声之后,彭武义便离开了布赖村,将彭氏大家长的位置传给了他的二弟。不同于彭武义秉持着与其他两大势力和平共处的理念,彭家二哥以打倒其他两大势力为生存目标。彭家二哥将自家大哥送到河口后,便购买了大量军火,准备对其他两大势力开火。
回到布赖后,彭氏族人便开始准备攻打其他两个势力的聚居地,并在出征之前决定杀害一些人为他们祭旗。这件事情被一位恰巧从外地回来的花姓人得知,匆匆赶回花姓人聚居地通知同伴。花姓人便聚集人们其中也包括长洛人对抗恶势力。然而,长洛人却是在暗中与彭姓人联系,并不正面帮助花姓人。当时花姓人里有一个名叫张宝义的少年便带着一群人到彭氏族群的聚居地欲和他们谈合,可是彭姓人却在张宝义一群人到达他们居住的地方时开炮打断了张宝义的一只腿。花姓人跟彭姓人的第一场战役便开始了,张宝义一群人寡不敌众,最终在这场战役中全军覆没。
第一场胜利之后,彭姓人便想乘胜追击,打算夜袭花姓人。从彭姓人居住的地方到花姓人聚居的地方必须经过一片茅草地。彭姓人趁夜赶去花姓人聚集地,却发现茅草地被水淹没,无法通过,无奈之下便回到自己的地方。第二天早上,彭姓人再次武装出发,到达茅草地时却发现没有任何被水淹过的痕迹。
叙述这段以口相传的历史的村民说,这个幻觉被村民认为是观音娘的保佑,使他们不在夜晚遭到偷袭。花姓人得知彭姓人前来攻打他们的村落,便拿出威力强大的大炮迎战。或许是彭姓人认为花姓人不会拥有强力的武器,他们毫无犹豫地冲向花姓人。花姓人敌不过最终仍是启动了大炮,射出的炮弹所到之地血流成河。炮弹的威力吓到了彭姓人,他们开始争相逃跑,而花姓人也乘胜将他们赶出了布赖一带。据说花姓人一路穷追不舍,在彭姓人逃到了河的对岸才停止追赶,便是今天的彭亨一带。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约在200年前,相传中国海上武装首领张伯才曾逃至布赖16,并据地为雄。之后前往当地开发金矿的华人越来越多,种稻所用的梨也和马来族群不一样。
除了上述所提到一些关于村民本身的条件不允许外,布赖村经历了许多变故,或许一些记录已经因此被销毁。从卷入当地马来政治斗争到马来亚共产党与英殖民地政府的斗争,布赖村一直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
公元1800年,布赖人在当时苏丹四王弟Raja Bendahara Long Jenal的怂恿和挑拨下杀死了到布赖巡视的三王弟 Raja Temenggong Long Tan。全村村民因此遭到当时吉兰丹苏丹默罕默德一世的剿杀,存活下来的村民四处逃散,直至另一任苏丹鼓励村民回到布赖定居,此时的布赖却不复昔日的富庶。Raja Bendahara Long Jenal也因此事被逐出吉兰丹州。当时的吉兰丹正在发生政治斗争,布赖人却因为轻易受到挑拨和怂恿而使到整个村落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到了1886年,布赖村民再一次与当时苏丹莫哈默之发生冲突,布赖村民寡不敌众,几乎全村遭难。而劫后余生的人则移居到附近的大谷斜一带定居,在几年后此事淡化才陆续搬回布赖。
开办私塾
公元1902年,Waterstradt攀登大汉山途径布赖村,村庄仅剩二百多人,且大多以种稻为业。吉兰丹於1909年管式接受英国顾问的统治后,逐步采用英国行政与司法制度。许多学者进入马来亚并针对当地的社会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
S.M. Middlebrook在1933年对布赖村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当时的布赖村约有800名客家籍华人,并从他们家里的祖先祭坛印证80%的村民已在此地居住四至六代。
1930年,许多留在布赖的淘金客与当地妇女组织家庭。一位名叫趙勝(客家大浦人士)的秀才在布赖开办了私塾。
1937年,当时布赖地方领袖伍月记、刘贵煌及汤乾元等人在水月宫附近建起了小学。决定在布赖定居的华人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必须要给下一代教育机会而开办了学校。
第二世界大战
公元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1945)爆发,日军在1941年入侵马来亚。布赖村被这场战争波及几乎被夷为平地,村民逃生到附近的大山野岭。较为年长的村民仍保存着这一部分的记忆。大部分村民将年纪小的孩子装进竹篓里,或背着或挑着躲进山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日军投降。在这一段时期,许多走出家门为妻儿为村落抗日的村民大多被抓并被遣送回中国。
紧急法令
二战结束后,村民又陷入了马来亚共产党(简称“马共”)与英联邦政府斗争之中。村民在面对马共及英政府的双重压迫下苦不堪言。农作物及房屋在英军及马共的战火下被摧毁,整个村庄被毁的面目全非。
1948年,英殖民政府在马、新两地实行紧急法令以对抗马来亚共产党。当时,刚结束避难生活不久的布赖村村民被迫迁移到登嘉楼、彭亨及柔佛州等地。由于所有的村民都被疏散到别的地方去,他们便带着所有的神像迁移。观音画像也随着祂所保护的人们迁移,画像被装置在一个铁制的框架内,由一名老者负责照看。
登嘉楼水月宫
布赖村民首先到达登嘉楼机场路,距离瓜拉登嘉楼市区大约十五公里的Wakaf Temesu。村民在发现当地的沙地土质后便申请迁移到适合种地的地方,即是现在的瓜拉登嘉楼蒲莱村(Jalan Gajah Mati,Bukit Berengan)。村民在瓜拉登嘉楼蒲莱新村定居之后建了另一座庙宇,将所有从布赖村带来的神像安置进去,并同样取名为“水月宫”。
当时并不是所有从布赖村迁移的村民都在瓜拉登嘉楼蒲莱村定居,一小部分的人在瓜拉登嘉楼水月宫建好后到彭亨、柔佛等地寻找就业机会。刘贵煌在安置好神像之后欲前往柔佛工作,他便在神明面前许愿说若是他有机会回到布赖村生活,就一定会将观音娘及众神像迎回水月宫。
重建布赖
紧急法令解除后,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回到了布赖,而是定居在登嘉楼、彭亨或柔佛。由于布赖村曾经被毁于一旦,在禁令解除后,刘贵煌等人带着一部分村民最先回到布赖村重建、修复自己的家园。曾经向神明许愿的刘贵煌便开始开荒,准备将观音娘及其他神像从登嘉楼迎回。当时的水月宫旧址已经生满了草,需要重新开荒。
刚回到布赖村的村民面对已经被毁掉的家园,感觉内心空虚无助,便同心合力建起一个临时坛位,供奉用红纸写的观音娘神位。这个临时坛位搭得非常简陋,是由四支柱子及亚答屋顶搭建而成。这个亚答亭子在三日后被一只野象毁掉。这只野象毁掉了临时搭起的小亭子和神位,放置在神位旁以作祭拜功能童子炫炉却被村民发现完好无缺的被放置在一旁的大石上。刘燕松循着野象的脚印走到对岸的公主山,看见野象靠在石壁上留下的痕迹。村民便集合在一起讨论,最终一致认为这只野象是公主山拿督公的化身,意图阻止他们将神明安置在简陋的小亭子里。
迎回观音佛母娘娘画像
回到布赖的村民想要把安置在登嘉楼的观音画像请回布赖水月宫,于是一些村民便自告奋勇地回到登嘉楼与当地的村民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第一批去的村民包括了盘运等人,但这项提议并不被登嘉楼蒲莱村的村民接受,于是便无功而返。紧跟着,刘贵煌便前往登嘉楼水月宫再次针对此事进行商讨。
由于屡次商讨后双方仍没有达成共识,便提出进行掷筊仪式,让神明决定是否让画像回到布赖水月宫。这次的掷筊仪式得到三个圣杯,由于是神明的指示,登嘉楼村民在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让布赖人将观音画像及其他神像请回布赖水月宫。布赖的村民在将神像请回布赖之余也凑钱购买新的神像代替被移走的神像安置在登嘉楼蒲莱村水月宫。布赖水月宫於1970年建好。汤道雄、刘瑞和、黄添和等人带领了一巴士的人在水月宫重建好后到登嘉楼将神像迎回水月宫。
1970年3月23日,村民正式将观音画像及其他神像从瓜拉登嘉楼迎回布赖村。
重建水月宫
布赖水月宫从登嘉楼迁回后至今一共重建了两次,分别是1967年及1983年。据当地村民回忆,1948年以前的水月宫是用泥土和竹子搭成的小屋,面积大约宽20英尺,长50英尺。庙里只有一扇小窗户,因此显得非常阴暗。据当地村民黄世华说,在1967年庙宇重建后的,水月宫的面积大约宽35英尺,长60英尺。1967年重建的庙宇所使用的材料是白铁及砖头。1948年以前及1967重建后的水月宫空间比较小,一年一度观音诞庆典时村民便将所有神像都移到庙宇外面进行出座仪式。
1979年,当年总理田炳坤与刘燕松为了使水月宫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出了组织并成立水月宫理事会的章程。在理事会正式成立过后,第一届的理事会便提出了重建水月宫的提案。这项提案正式落实后,水月宫理事会便聘请泰国建筑师及画师重建水月宫。水月宫扩建至少两倍,占了水月宫后面原本属于谭公爷的小庙及村民赖秀松居家的地。在此次重建后,建筑师为水月宫所开的大门(篱笆门)是一个侧门。一年后,村民觉得侧门极为不妥当,于是便将侧门关闭,并重新开了正门。在此次重建中,画师也将关于神明的一些传说绘制在墙上,这些壁画仍然保存至今。
龙脉传说
传说在几百年前,一位中国来的风水师卢寿南循着马六甲三宝山的龙脉,找到布赖村。当卢寿南来到布赖时,却发现水月宫早已建在龙头之处。他在失望之余去到彭亨州的双溪地摩(Sungai Timor)定居并与当地马来女子通婚。他的后代被人称为Anak Lusun,也称卢存番。44据当地村民的口述,马六甲青云亭是这条龙脉的尾端,而布赖村水月宫则坐落在这条龙脉的前端。